Feeds RSS
Feeds RSS

2011年10月9日星期日

鲸鱼




<转帖>
文:宋佩 台湾中原大学人文学院讲师
日本作家五味太郎的图画书总是充满视觉趣味。他惯用漫画式的简约造型,借单纯的线条、色彩和形状组成千变万化的表情、姿态、动作,每每令读者莞尔。在《鲸鱼》这本早期的作品里,除了独特的造型、鲜明的色彩外,他更用大小图框交叉配置,为整本书设定明快、流畅的节奏,并且把惊喜保留到最后,给予读者豁然开朗的感觉。

从扉页开始,读者就看到一只候鸟飞进书里;到了书名页,候鸟飞过了海洋;故事开始时,候鸟已经飞到了湖的上空,然后停在风向标上。五味太郎把图框渐次放大,候鸟也由小变大、由远至近,这种做法让读者感受到鸟飞行的时间过程和速度变化。第3页候鸟降落的画面像是电影的停格,读者也跟着停下,听它尖声喊出“鲸鱼”。到了第4和5宽阔的跨页场景,我们才发现它是对着湖区的一群人喊叫。

在第7页,五味太郎利用两个长方形图框,生动表达出老先生迅速地跑回家又跑回来。接着,第8和9两页组成的跨页上,渔夫们睁圆了眼睛、张大了嘴巴表达惊讶,这时,不只是渔夫的眼睛睁大了,书上的鲸鱼,天空的候鸟,甚至吊在檐下的鱼干都同样睁圆了眼睛、张开了嘴巴;而鲸鱼喷水的形状与烟斗冒出的白烟也颇相似。这些重复的形状不仅增加了幽默感,也带动读者的眼睛在画面上来回梭巡,充分感受“现场”的气氛。

第12、13页合成的跨页里,渔夫们争先恐后地跳上船,要去捕鲸鱼。五味太郎利用船桨、人物身体伸展出的斜线造成动感,并借着各样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刻画这个慌乱、喧闹的码头。接着,五味太郎一再利用左、右图的对照关系,陈述剧情先后变化,例如,渔夫在湖底搜寻鲸鱼,发现的东西却错的离谱,显然,他们对鲸鱼的大小完全没有概念(第18、19页);渔夫们如何换班,夜以继日地守候(第22、23页);久候无功后,渔夫对候鸟不耐烦的反应(第24、25页);以及候鸟被误会的心情(第26、27页)。 

除了渔夫串联的故事主线外,读者还可以一路追寻小女孩和猫的身影,他们之前一直是旁观者,文字中完全没有提到,他们对于“鲸鱼”的反应也与渔夫不同,不过,到了故事最后,小女孩开口质问候鸟,并也因此看到了“鲸鱼”。换句话说,他们原是故事的配角,后来却变成故事的主角,并且成为读者认同的对象。由此处看来,五味太郎运用图画说故事的技巧实在高妙啊!

其实,从渔夫到湖上寻找鲸鱼开始,五味太郎就带着读者浏览湖中的小岛、峡湾,看到湖边的抽水站和船只停靠的码头,这些景物都会在最后一个跨页出现,完整的组成湖的全貌,至此,读者也终于找到了“鲸鱼”。这本书前后翻阅、对照之际,一定能让读者领略读图的极大乐趣,这正是五味太郎精心设计的成果!





看完这本绘本,的确让我大呼:“哦,原来是这样!”,颇有恍然大悟的感觉。一直以来,身为大人的我们都把自己锁在一个框框里,自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成不变的。没想到,同一件事在小孩的眼里,会变成那么多的可能性。


小孩子的想象力的确非常丰富,它并没有受到空间及时间的限制,可以天马行空的,在想象的宇宙里翱翔。爱因斯坦曾说过: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,因为知识是有限的,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,推动着进步,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泉源”。


有一次,我带了两岁的小外甥去闻名遐迩的山寨谷吃晚餐。在享用晚餐时,天色渐渐暗了,身旁的外甥就冒出一句话:“哦 !关灯了!”突然,天空闪过一道明亮的闪电,外甥又说:“ 哇!开灯了!”。


因此,身为大人的我们别扼杀了小孩的想象力,应该给小孩创造想象的空间,培养他们的想象力。而绘本就是一个能刺激小孩发挥想象力的七彩世界,就让他们根据漂亮的图画发挥想象力吧!

0 评论:

发表评论